我國重型機械行業發展現狀
時間:2004-08-09 00:00:00
點擊量:
一、行業經濟和科技取得了顯著業績
四年來行業經濟快速發展,經濟效益明顯好轉
1994~1998年,我國重機行業,尤其是重型裝備制造業可以說是“困難時期”,當時重型裝備制造業一是任務少,二是虧損大。1999年以后,由于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拉動內需以及西部大開發和南水北調等工程的啟動,加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重型裝備制造業進行整合和轉移,減弱了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所以,促進了重機行業特別是重型裝備制造業全面、快速地發展。
1999~2003年9月,全國重型機械行業主要經濟指標發展情況,可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
(1)1999~2002年行業工業總產值、產品銷售收入年均增長在26%以上,2003年1~9月,兩項指標同比增長在38%以上,增長速度相當高。
(2)1999年行業利潤總額3.29億元,2002年則達29.4億元,年均增長2.65倍。今年1~9月份已實現利潤28.51億元,同比增長48.55%。
(3)全行業從業人員平均人數,3年中減少9.75萬人,年均減少5.45%。按工業增加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由1999年的2.19萬元/人年增至2002年的4.10萬元/人年,年均增長在29%以上。
由上可見,重機行業經濟快速增長,經濟效益明顯好轉。
重大裝備技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重型裝備制造業是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提供重大技術裝備的產業,是國家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和實力的反映。隨著國內市場需求增長,不僅帶動重型裝備制造業經濟增長,也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特別是民營企業對重大裝備需求的增加,大大促進重大裝備國產化的開發和研制。近3年,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的主要成套裝備和基礎技術有:
(1)冶金裝備開發取得重大進展
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與鞍山鋼鐵集團公司共同完成的1700連鑄,連軋成套設備是這一時期以國內為主完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成套設備,結束了熱連軋完全依賴國外技術的歷史。該項目2003年獲國家科技二等獎。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與開源無縫鋼管廠聯合研制的石油管端部加厚生產線、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與梅山鋼鐵公司聯合研制的150TRH真空脫氣成套設備,改變了完全依靠從國外引進成套設備和產品的歷史。太原重型機械學院、燕山大學、寶山鋼鐵集團公司共同研制并獲得國家科技二等獎的大型連軋機自衛軸承座和太原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的研制軋機油膜軸承等重型裝備基礎件,對推動重型裝備產品技術上一個新臺階起重要作用。
(2)礦山和隧道采掘裝備研制開發有新的起色
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和美國羅賓斯公司合作制造的直徑3.65掘進機,2003年4月進入云南掌鳩河引水工程施工,達到日進尺80米的高指標,這對下一步我國掘進機本土化無疑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沈陽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的中速磨煤設備在消化國外技術基礎上進行了自主開發,形成產品系列,基本占領了國內市場。上海建設路橋機械有限公司研制的各類系列破磨設備,占有了國內和東南亞市場。太原礦山機械集團公司研制成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200kW大功率電牽引機,并正在開發1800kW的電牽引機。中信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研制的日產8000噸的水泥設備不但占領了國內市場,而且也占領了東南亞市場。
(3)物料搬運裝備業在產品大型化和成套技術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太原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為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研制的1200/125噸橋式起重機是當今世界單鉤起重量最大、跨度最大、揚程最高的起重機,保證了三峽發電機組直徑18.4米、重1900余噸轉子等大型關鍵部件的安裝。大起集團公司設計制造的2250噸/小時卸船機,4500噸/小時礦石裝船機、370造船門式起重機、1900/200噸固定回轉臂架式起重機等也創下中國大型起重設備制造新紀錄。上海振華港機股份公司的大型集裝箱裝卸橋產品,已大量出口,占領大部分國際市場。北京起重運輸機械研究所為聯想集團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套集成化立體倉儲設備系統等。
(4)大型鍛壓裝備的研制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在上世紀70~80年代引進高精度擠壓機之后,國內加大了大型鍛壓裝備開發力度,大型鍛壓和擠壓設備基本上實現了國產化。特別是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技術總負責,由上海重型機器廠制造的世界第1臺10 000噸雙動鋁擠壓機組在山東叢林集團投產,不但改變了大型鋁掠奪制品從國外進口的歷史,而且還向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出口大型的鋁擠壓制品。
(5)大型鑄鍛件研制達到高水平
一重、二重兩企業均研制成功三峽水輪機所需大型葉片,這使外商的這一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望而卻步。同時二重還研制成功一片重量為390噸的軋機牌坊。
(6)信息技術在行業主要企業得到廣泛應用,提升了行業的科技開發能力和管理水平
行業的重點企業如一重、二重、沈重、太重、上海建設路橋、中信重機、大重、大起、上重、昆重、中國重機總公司、西重所、北起所等,都大力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工作,初步建立和完善了企業資源計劃(ERP)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CAD),基本實現了CAD設計,能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產品模擬開發,并把信息技術引入到企業管理中去。
二、重型機械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
存在的主要問題
重型機械行業,特別是重型裝備制造業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孕育成長起來的,故企業的管理機制和發展理念均留下深深的計劃經濟痕跡,很難一揮而去,制約了我國重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重型裝備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很多,其中主要問題有:
(1)“吃不了”與“吃不飽”的問題仍然存在
重型裝備制造業,一直存在著“吃不飽”與“吃不了”的問題,即技術含量高的成套設備、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吃不了”,無力與國外的企業競爭。如冷、熱連軋成套設備,從70年代末武鋼成套引進連軋設備至今,仍以引進為主(到目前為止,我國至少花了近200億美元引進冶金設備)。全斷面大型掘進機和城市地鐵的盾構機成套設備、1800kW及以上大功率電牽引成套采煤機也是長期依賴進口。高檔電梯和自動扶梯等也是大量進口。而一般技術的常規產品生產能力過剩,又“吃不飽”,在國內市場形成互相殺價的惡性競爭。據了解,最近幾個月來,我們一些企業開始了新一輪削價競爭了。
(2)裝備項目重復開發,重復建設問題仍然存在,造成資金分散,能力過剩
如薄板坯連鑄軋設備的研制,我國起步與德國基本同時,冶金系統在蘭鋼、機械行業在大連重機廠各搞一套工業試驗裝置,均向國家報了科技成果,國家均補貼了資金,但工藝與設備互相脫節,結果還是以引進西馬克三套薄板坯連軋成套設備開始了我國引進國外薄板坯連鑄連軋的高潮。再如全國橋式起重機生產能力已過剩,但不少地方還在新建、擴建生產能力,有的一個縣就建有幾十個相當規模的同類企業。
(3)企業生產流動資金嚴重短缺,造成生產組織困難、效益低下
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一重、二重、沈重、太重、中信重機(洛礦)5個國有大型企業,其產值(銷售收入)合計僅為11.6億元,有國撥流動資金4.92億元。2002年這5個企業銷售收入44.6億元,而流動資金反而只有1.63億元,造成生產組織困難。流動資金嚴重短缺有多方面的原因,原有國撥流動資金因種種原因予以沖銷后,國家沒有給企業補充流動資金是主要原因。應收賬款居高不下,拖欠嚴重,使本來流動資金就短缺的重型裝備企業雪上加霜,據2002年統計,重型機械行業應收賬款凈額達210.46億元。大型、成套設備,生產周期長(一般需12~24個月),用戶預付金僅有10%~20%,需大量流動資金墊付才能維持生產經營。流動資金不足,靠貸款維持生產,每年又要支付較大數額的貸款利息,使利潤本來就低的重型機械企業經濟效益更加低下。
(4)科技開發的資金和人才短缺,后勁不足
在國外,企業的技術開發經費一般在年銷售總額的3~5%,而我國大多數國有大型企業還不到年銷售總額的1%,有的企業甚至長期沒有技術開發費。同時,由于效益不好,大學生都不愿到重型機械企業工作。國有大型企業出現人員結構不合理的斷檔現象,嚴重影響了新產品的開發,也使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5)企業改革、改組和改制還未真正到位,歷史包袱還未徹底甩掉
雖然最近幾年我國加大國有企業的改革和改制,但對如一重這樣的地處富拉爾基特大型企業,則很難甩掉社會包袱,每年至少需7 000萬的經費去辦社會福利(中、小學校,醫院,街道辦,公安和消防等),這無疑對企業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6)國家有些政策也制約重型裝備企業發展
如國家規定用戶企業進口重大成套設備可免稅,而對國內制造企業自行研制成套設備進口的配套件既收關稅又收增值稅,抵制了國內自行研制裝備的積極性,也鼓勵了成套設備的盲目引進。對一些國內已經研制成功,性能達到或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重機產品,國家沒有切實可行的制止重復引進(進口)保護民族工業的政策、措施和法規,使國內一些已經研制成功的重機產品受到不公正待遇。其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也可以采取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來保護本國的企業。在建設英吉利海峽遂道時,法國政府就是采取措施讓美國羅密斯將掘進機與法國企業合作設計和合作制造,至此法國開始出口掘進機!皳芨馁J”政策實施后,國家應對涉及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的大型國有企業的技術改造有一定的投入,只有保持這種投入,企業才能有對產品質量的保證,才能有發展的基礎。目前“撥改貸”的政策完全切斷了國家與國有企業的“資本”往來,企業完全靠自己掙錢或靠貸款來進行技術改造,也制約了企業技術改造的積極性。
造成問題的原因
造成重型機械制造業這些問題的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應從多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才能解決這些問題。但我們以為,最基本的一是國家要加快推進市場經濟體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方面的改革步伐,進一步推進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深化改革,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問題;二是國家要從經濟、科技、融資、稅收等方面政策上,解決業已存在的問題,促進裝備制造業,特別是重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三是重機行業企業特別是重型裝備制造企業,要按十六大精神,深化企業改革,大力推進企業的體制、技術和管理的創新,加大企業的科技投入,提高產品技術水平、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重型機械制造業,特別是重型裝備制造業才能健康、穩步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