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濟南日報》 作者:王莫辭
編者按 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剛剛走出困境的國有控股企業。從去年開始,濟南重工一邊整頓生產經營,一邊在調整產品結構和改善生產環境上下功夫,2000多人的國有企業不但從困境中站了起來,而且一舉摘掉了“東部污染大戶”的帽子,成為濟南市企業清潔生產的典型。并不富裕的濟南重工為此每年要多支付1200多萬元的費用,此舉在企業界引起很大反響。
本報今天刊發文章,與讀者一起走進濟南重工去探個究竟。
前任夸什么
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前任董事長劉華現在是濟南機電國資公司總經理,按說目前的濟南重工早已經與他無關了。但是一說到濟南重工,劉華還是眉開眼笑:“重工這兩年干得不錯,伯之他們干得不錯!彼f的伯之就是濟南重工現任董事長、總經理王伯之。前任如此夸贊企業和后任,濟南重工一定有過人之處。
確實如此。前幾年濟南重工的困境在濟南是出了名的。差到什么程度?企業處于半停產狀態,每人每月平均不到200元的工資都發不出來。為了解決濟南重工職工吃飯問題,市政府多次開會專題討論由誰來兼并重工,并給重工找了好幾個“婆家”,結果誰也相不中這個拖家帶口的窮“媳婦”。無法指望一“嫁”脫貧的濟南重工只能自謀出路。
時隔3年后的2003年,一直默默無聞的濟南重工忽然讓人刮目相看。這一年濟南重工開始謀劃著蓋廠房、搞技改、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對于其他企業可能不算什么,但對于在困境中掙扎了多年的濟南重工來說,這可是前所未有的新聞。就是從這一年起,隨著市場的好轉,濟南重工開始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和生產經營環境整頓,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上半年,濟南重工各項經濟指標創下建廠39年來的最高紀錄,實現產值2.47億元、銷售收入1.77億元、利稅917萬元。
重工變什么
濟南重工的變化有目共睹,但是重工再變也比不上一些有實力的大企業。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濟南重工的起點低。
起點低是濟南重工的弱勢,也成了濟南重工發憤努力的動因。
以產品結構調整為例。2000年到2003年,濟南重工的產品結構調整主要是滿足“吃飯”需求,什么賺錢做什么,根本無暇顧及長遠。這樣做的結果是:產品的量做大了,企業效益并沒有提升多少。根據著名的“木桶理論”,一個木桶的盛水量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的長度,濟南重工的短板就是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所以濟南重工決定,今后新上產品必須遵循一個原則:高起點、高技術、高效益。
“三高”原則為濟南重工帶來了五大類頗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第一類:日產5000噸干法水泥生產線設備,其中日產5000噸水泥立磨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現在由濟南重工生產的窯磨設備中已經有三條生產線投入運行。第二類:濕法脫硫產品。濟南重工利用美國幅羅技術,通過對原有主導產品磨煤機進行技術改造,成功躋身全國電力系統認可的3家脫硫設備生產企業,今年預計能接到1億元訂單,明年脫硫產品爭取做到2億元。第三類:中速磨產品。濟南重工今年與美國福斯特·惠勒公司簽訂了合作生產中速磨協議,這個產品可以廣泛應用于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發電機組,一旦這個項目做好了,只要有電力項目在建,濟南重工就不愁沒有市場。第四類:立體車庫。濟南重工充分利用電梯公司在控制系統方面的專業人才,與山東交通學院合作開發生產叉梳式垂直升降立體車庫,這是目前國內技術含量最高的立體車庫,預計今年10月拿出產品,年內實現小批量生產。第五類:改裝車產品。結合水泥設備生產線,濟南重工提出做精做大散裝水泥車,這個產品目前市場銷量看好,明年預計可以做到5000萬元,據說下一步還要開發技術含量更高的水泥攪拌車。
1200萬買什么
概括起來,濟南重工有兩大變化。一個是內在變化:產品結構調整和企業管理。一個是外在變化:生產經營環境的變化。后者看得到、摸得著、立竿見影,但企業為此每年要多投入1200多萬元。
這也引出一個疑問:濟南重工富到可以每年花1200萬元買環境的地步了嗎?沒有。不但沒有,在市場局勢不穩、企業羽翼未豐之時, 1200萬元對濟南重工來說并不是一個小數目。企業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出于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從1965年開始,濟南重工鍛造廠的工業加熱爐一直燒重油和煤。去年5月,企業用了1年時間,把全廠幾十個工業爐窯全部改為燒天然氣,企業直接的設備改造投入就有300萬元,每個月還要增加100多萬元的運營費用。這項投入對企業來說沒有直接的經濟效益,如果不改造一年能節約1000多萬元,對濟南重工來說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因為去年企業的利潤還不到1000萬元。但是濟南重工過去一直是濟南東部地區的污染大戶,不僅污染濟南的天空,也污染工人的工作環境。出于環保和長遠發展的考慮,濟南重工咬咬牙完成了改造。原來車間里煙塵滾滾,1米以外就看不見人,現在里面清清爽爽,見不到一絲煙氣。
花1200萬元買環保和長遠發展,這是濟南重工的氣魄。從去年到今年,濟南重工進行廠區綠化,將地上線桿改為地下電纜,目前這個項目已經投入100多萬元,不久濟南重工的廠區內將見不到一根地上線桿。
發展憂什么
劉華當年為重工生存而四處奔走籌集2000萬元發展資金的時候,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濟南重工會有今天的發展前景。但是欣喜歸欣喜,最令濟南重工擔憂的也是發展前景。機械加工市場風云變幻,宏觀調控結果立竿見影。今年7月一向不愁訂貨的濟南重工沒有簽到一張訂單,心急如焚的王伯之8月7日召開銷售工作會議,調整了濟南重工的營銷思路。剛剛站起來的濟南重工能不能經得住市場的再次考驗?
濟南重工現在的主導產品磨煤機一年訂貨量約300臺,占全國市場的70%以上。但是這個產品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現在30萬千瓦以上發電機組已經很少采用磨煤機了,如果不能在這個產品淡出市場以前打開中速磨產品的市場,濟南重工將再次面臨生存危機。
技術資源不足也是制約濟南重工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目前他們已經與清華同方、山東大學、山東交通學院等大專院校合作,利用這些單位的技術實力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但是不管怎么說,組建自己的技術中心勢在必行。
上述所有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時間和智慧。濟南重工給自己定下了發展目標:2007年銷售收入10億元,2006年8億元,2005年6億元。今年4億元已無大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