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裝備制造業發展透析
時間:2006-05-27 00:00:00
點擊量:
挑動欲望的制造業
裝備制造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象征。不說發達國家了,就說中國吧。以北京為例,到2008年,由汽車產業拉動的機械、鋼鐵、電力、橡膠、石化、電子、金融、道路、環境、管理、維修、保養……行業的巨大產業鏈,至少能為區域經濟帶來1400億元的產值效益。如果以山西2005年的GDP4100億元相比較,1400億元就相當于1/3。由于制造業對眾多行業強大的整合和帶動作用,而為各方青睞。北京、上海就不說了。我們的兄弟省市也是迅猛發展。有資料顯示,到2010年,山東省的整車生產將達到170萬輛,廣東將達到170萬輛,重慶、浙江將分別達到100萬輛。此外,吉林、湖南、湖北、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市的汽車產業也初具規模……
要說到山西的驕傲,除了煤炭之外,公路建設這幾年應該說是可圈可點的。然而馳騁在三晉大地的“重卡軍團”里面,我們幾乎看不到“山西制造”的影子。據有關方面統計,去年全省累計銷售各類重型汽車3萬多輛,較上年同期增長35%,占到全國總銷量的20%多。國內首家專業生產中噸位柴油貨載汽車的東風柳汽,從2001年進入山西市場,綜合市場占有率已達到15%,目前推出的“東風霸龍”,再次將山西作為主攻目標。
煤炭熱銷,煤價熱漲。眾多“礦機軍團”在山西分疆裂土的混戰,已經是蔚為壯觀了。隨之挾裹而來的是,國內許多“重汽軍團”也紛紛“犯晉”,攻城掠地……
山西,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挑動裝備制造商們顫動的欲望。
另一方面,我們眾多的機械、采掘、運輸行業說起自己的“技術進步”來,照樣是神采飛揚。一口氣可以列舉出N個國際先進。其實夸耀了半天,就是一個意思:“我們是國內外裝備的采購大戶”。
當兩大軍團在山西賺得缽滿盆盈的時候,對于腳下這方令人垂涎欲滴的大市場,山西人想到去守(注意:不是“占”)一塊了嗎?被冷凍的“山西制造”
記者也是在翻閱一份資料的時候才發現,山西的汽車工業歷史應該上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那時就開始了汽車的組裝。五十年代模仿出蘇聯“嘎斯”,七十年代,生產出“解放”。1986年10月26日,省政府與第二汽車制造廠正式簽訂協議,聯合開發生產EQ135重型載貨汽車。
到上世紀末,全省改制、改組、改造完善了齒輪、液壓、機械等一大批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通過引進技術,自主研發,業已形成發動機、變速箱、車橋三大核心零部件總成的專業生產和研發能力。以大同齒輪廠為例,在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變速箱更是在全國獨領風騷。
以生產重汽著名的東風汽車公司,有80%的變速箱來自大齒集團。
此外,煤礦機械制造更是名揚全國。時至今日,局部亮點依然璀璨。山西煤機制造公司堅持走數字化高科技路子,短短幾年,年產值由300多萬元發展到3億元,跨入中國機械工業500強,成為國內生產刮板機和皮帶運輸機的骨干企業之一。
就整個機械制造業而言,山西尚有許多驕傲。以太重為代表的重型機械,一直活躍在“中國制造”的舞臺:“神五”“神六”發射塔架、三峽大壩2000噸巨型起重機……從解放初期,山西就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基地之一。目前,山西省裝備制造業現有規模以上企業753家。但是2005年只完成工業增加值87億元,比2000年增長74%。
山西省去年的工業增加值是1712億元。87億元,占不到5%。
山西機械工業在全國的排名幾乎是一路下滑:上世紀第六七位,七八十年代十五六位,到現在已經滑到二十六名以外了。
散、弱、差——山西制造的肖像圖。
散:企業眾多,產品眾多,但幾乎沒有形成知名的品牌和規模的效應,沒有形成專業化的行業特色,缺乏山西的整體優勢和區域優勢。
弱:企業規模弱小,大企業大而不強,不能實現規模化集團運作;小企業小而不專,不能形成小巨人模式;大小企業采用相同的經營方式,在同一平臺上進行競爭,而不是大小企業采取專業分工協作配套。
差:山西裝備制造業缺少起領軍作用的核心企業,沒有形成一個核心企業帶動周圍配套企業的產業群;而且山西裝備制造業觀念更新差,導致企業機制落后,管理落后。
山西制造剛離“瑞金”未過湘江……
有一條消息在網上的點擊率超過1.3萬多次。
2005年12月底,由太原重型機械集團牽頭,整合太原礦山機械有限公司、山西煤礦機械制造公司,并聯合山西焦煤集團、同煤集團等七家省內煤炭企業共同組建成“太重煤機有限公司”。目標是以系列化的成套煤機設備搶占市場。這被認為是山西整合機械制造資源的大手筆。
果然不負眾望:今年3月22日,在山西歷史上,自主研發的第一臺煤礦大采高工作面成套輸送設備試車成功。與熱情的媒體估價相比,盡管“煤機大省”還要假以時日,但依然是振奮人心的。
事實上,在振興“山西制造”的征途上,從來就不乏偉大的前驅。早在2003年初,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山西華宇集團牽頭的“華宇重汽”項目就已浮出水面。很快,華宇集團在上海成立了華宇重汽研究中心……目前,第一輛自卸車和牽引車已經下線。新項目為年產2.3萬輛重型卡車。
山西省新一屆政府提出,到2010年裝備制造銷售收入要達到1000億元。這一目標可行嗎?記者采訪了山西省社科院的一位專家。他認為很有信心。首先,山西制造業的比較優勢是能源。山西煤炭產量占到全國的1/4,年發電量向外輸出全國第一。山西本土的煤電價格比沿海低。其次是山西制造業基礎不錯。太重、榆次液壓、大同機車、永濟電機、富士康電子等在全國占有重要份額,同時,還依托全國最大的太鋼不銹鋼基地。
此外,全省共有國家級技術中心11家,省級技術中心60家,省級行業技術中心5家。去年共完成新產品研發項目900多項……技術創新能力日益加強。
我們有理由對“山西制造”充滿希望。然而其復雜程度是局外人難以想象的。就比如蓋樓。水泥、鋼筋、木材、石料、青磚……堆了一院,要把這些東西整合起來就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了。比如,水泥是“二馬虎”家的,木材是“三狗蛋”家的、宅基地是“四毛眼”他爺爺留下的……這幢樓要建起來很可能跨了世紀……
麻煩還遠不止這些……光對汽車產業的爭論,就汗牛充棟。有興趣上網瀏覽一下,保證讓你大吃一驚!
可以這么說,“山西制造”剛剛離開“瑞金”,踏上萬里征途,前有強敵,后有追兵……
能否血戰湘江,四渡赤水,除了正確的思想指導外,隊伍戰斗力也至關重要。
僅企業素質而言,就有許多令人擔憂的地方。
出路只有一條:還是寄希望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本報記者趙峻青 齊作權 實習生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