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期待一次驚險飛躍
時間:2006-10-12 00:00:00
點擊量:
中國制造的玩具占全球產量的70%,鞋類產品大約占全球產量的50%,彩電占全球產量的45%,空調占全球產量的30%,紡織品服裝貿易占全球的24%,等等。在多個行業中,中國都位居全球第一大生產國和第一大出口國。
這種具有壓倒性優勢的“中國制造”,具有一種共性的生產模式:利用自身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受國際大企業委托進行生產,具體如下:美日歐國際品牌商(或大型零售商)定出技術標準,按照效率原則向不同國家和地區企業發出訂單;日本、東南亞、中國港臺等地的企業成為訂單的第一承接人。貼牌生產的企業組織完成最終的生產過程。
在“兩頭在外”的生產模式下,中國代工企業只賺取少量加工費——根據廣東省2004年的相關統計,這類企業的工業增加值率只有22.8%。卻將耗能過大、環境污染和社會問題留給政府解決。
多重考驗
中國已經連續11年成為全球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去年,全球共采取反傾銷措施131起,其中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有40起。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至今年6月底,共有32個國家或地區針對我國發起“兩反兩保”措施調查288起,涉案金額71億美元。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副局長李成鋼談道,除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別保障措施、反壟斷、337知識產權調查等這些常規武器外,各種隱蔽性強的技術性壁壘、綠色壁壘也在不斷出現,這有可能對“中國制造”更具有殺傷力。
成本進入加速上升期
2004年下半年至今,原材料、能源、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的大幅上升不斷壓縮“中國制造”的利潤空間。目前,以“中國制造”主要基地珠三角為例,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獲得的平均利潤率在3%至5%左右。廣東社科院的丁力預計成本大幅上升將使企業利潤空間在3至5年內消耗殆盡。
“塑料的價格連年來大幅上漲,目前的價格上漲了1萬多元/噸,比去年又將近翻了一倍,但我們玩具出口價格上漲大約只有5%,企業陷入了生存危機!睎|莞一家玩具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大吐苦水。
國際油價從2004年由年初30美元/桶飆升至2006年上半年73美元/桶,對珠三角用油或石油副產品較多的陶瓷、建材、服裝、玩具等行業帶來很大困難。
土地和環保成本也呈現上漲趨勢,企業要加大在治理廢氣、污水和廢料等方面的支出。
將何去何從?
隨著印度經濟發展重點從服務業向制造業轉移,2005年超過2/3的外國投資進入了印度制造業。2006財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印度制造業增長率達到10年來的最高記錄11.2%。
根據日本經濟學家青木昌彥的說法,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利潤將沿著產業鏈流向上游的標準制定者;自主品牌和研發能力將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新的生產模式和利潤分配格局已經形成:美日歐國際品牌商(或大型零售商)掌握著渠道、品牌和標準。他們擁有最高的定價權,享受豐厚的利潤;產業鏈的中端,日本、東南亞等地掌握研發力量,擁有較強的討價還價的能力,并賺取研發費用;產業鏈的低端,中國企業利用生產要素廉價的比較優勢賺取加工費用。
丁力認為中國企業要想獲得“話語權”,只能向產業鏈的上游走,獲取自主品牌和研發能力。他說,“這將是‘中國制造’一次驚險的飛躍”。